Add:7F B Building,Chaxixiaweiyuan Industiral Park,Gushu,Xixiang,Baoan District,Shenzhen City
Tel:86-755-86372331
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时胃的大弯抵达盆腔,而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位置,胃下垂经常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。属中医学:“胃下”、“胃缓”、“虚损”范畴,是由“中气下陷”所导致。
【临床症状】
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症状,严重下垂者可伴有胃肠动力低下的表现,如上腹部不适、易饱胀、厌食、恶心、嗳气及便秘等。上腹部不适多于餐后、长期站立和劳累后加重,有时感到隐痛。下垂的胃排空常较缓慢,故会出现胃潴留和继发性胃炎的症状。其中,少数重症胃下垂患者因营养不良,可出现极度消瘦、进食后饱胀、眩晕、心悸、站立性低血压和昏厥等症状:
胃下垂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査。进镇餐后可见胃呈鱼钩形,张力减退,其上端细长,而下端显著膨大,胃小弯弧线的[敏感词]点在髂嵴连线以下。胃排空缓慢,可伴有钡剂滞留现象。B超检查也有助诊断。常可同时发现肾、肝和结肠、子宫等其他内脏下垂。
【病因病机】
正常胃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向上下左右或前后方移动。如膈肌悬吊力不足,支持腹内脏器的韧带松弛,腹内压降低,则胃的动度增大而发生下垂。胃壁具有张力和蠕动两种运动性能,胃壁本身的弛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:按照胃壁的张力情况可 将胃分为四个类型,即高张力、正常张力、低张力和无张力型。 在正常胃张力型,幽门位于剑突和脐连线的中点,胃张力低下和无 张力的极易发生胃下垂。胃下垂常见于瘦长体型者、经产妇、 多次腹部手术而伴腹肌张力消失者,尤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和进行性消瘦者。
中医学认为脾主升,胃主降,脾胃同居中焦,是人体升降的枢纽。胃主受纳,腐熟水谷,食入的食物,经过胃的腐熟,脾的运化,化生气血,供养全身。胃下垂的发生,多因长期饮食 失节,或劳倦过度,形体消瘦,致脾胃虚弱,中气下陷,升降失会所致。
【治疗方法】
治法:健脾益气、升阳举陷。
主穴:上腹部、脾区(下背部)足三里、内关。
配穴:如证见:口苦咽干、胸胁胀满、急躁易怒、舌边尖红,脉弦数,属肝火犯胃型,加行间。
如证见:面色萎黄,不思饮食,食后脘腹胀闷,嗳气不舒,困 乏无力,形体瘦削,气短懒言。舌淡苔白,脉象缓弱,属脾虚气陷型,加百会、气海。
如证见:面色略红,胃脘或胀或痛,胃中灼热,口燥咽干,烦 渴思饮,饥不欲食,口苦口臭,大便干结,小便黄赤。舌质红少津,或有裂纹,无苔,脉细数或细涩,属胃阴不足,加三阴交。
操作:先将邦克特定电磁波灸疗贴贴敷于上腹部,用粘贴带固定邦克特定电磁波灸疗贴于内关、足三里等四肢部的穴位;躯体的穴位脾俞、胃俞等,可用邦克特定电磁波灸疗贴推熨。每穴推烫20〜30分钟,每天1〜2次,15天为一疗程,疗程之间间 隔10天。
【治疗原理】
胃下垂患者,多数都 有胃脘闷胀,进食加重的 症状,上腹部包含了上脘、
中脘、建里、下脘、不容、承满及经外奇穴中治疗胃下
垂的要穴:提托穴,通过烫 熨可温胞胃络、健脾益气;烫熨下背部的脾区,其中包含:脾俞,胃俞、脊中、悬枢等穴位,可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,是主要治疗手段。
胃下垂的发生,多因脾胃虚弱,中气下陷,升降失常所致。 烫熨内关有宽胸理气之功,烫熨足三里、气海有升阳举陷之效, 诸穴合用能奏健脾益气,升阳举陷之功效。使用邦克特定电磁波灸疗贴时,如加用松紧带,还有胃托的作用。
【注意事项】
1. 患者多数体质虚弱,故治疗要从改善整体素质着手。例如,平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,运动量可由小到大,锻炼身体对 本病也有较好效果。
2. 避免暴饮暴食,选用的食品应富有营养,容易消化,高能 量、高蛋白、高脂肪食品适当多于蔬菜水果,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积累。严重者可减少食量,但要增加餐次,以减轻胃的负担。
1.饭后宜久站和剧烈跳动。较重者可半平卧半小时。
4•每天仰卧起坐锻炼2〜3次,每次10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