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九天的起源
三九”即为“冬至”开始算起的三个九天,也是天气最冷的时候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。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。奉生者少。”因此,三九天应注意养生和锻炼。
三九贴的概念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夫四时阴阳者, 万物之根本也。”这种观点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, 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, 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, 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。
三九贴敷疗法”正是依据中医“天人相应理论”, 顺应四时气候特点而采用的一种“内病外治”的传统疗法。通过在特定的时间, 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, 可疏散风寒、温补肺肾, 起到疏通经络、平衡阴阳、止咳平喘、调和脏腑的功效, 利用药物敷贴穴位, 扶助人体的阳气, 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、祛除疾病的目的。
三九贴的作用机制
“冬至当日属九”, 从时间的节点上看, 即从冬至当天便进入数九时节。三九天即冬至后第三个九天, 此时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。古代医家对于此时进行穴位贴敷的理论主要有三方面认识。
一者助阳。因“冬至一阳生”, 此时行穴位贴敷以顺应时节的升发之性, 可辅助机体阳气的生长, 顾护肌表以期扶正。
二者驱邪。冬至为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令, 风寒之邪最盛, 人或易感。三九时节人体阳气潜藏, 此时借用辛散温通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, 可起到疏散风寒、疏经通络的作用。王树凡认为冬至为阳气升发之时, 此时对穴位进行施治, 既可补气助阳, 又可扶正驱邪, 是“夏病冬防、冬病冬治”的关键时候。
三者养阴。清代医家张志聪在《素问集注》中提出“春夏之时,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;秋冬之时, 阴盛于外而虚于内。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, 以从其根, 而培养之”的观点支持了冬季养阴的理论。王家涛等认为三九养阴是“秋冬养阴”理论的延伸, 属于中医时间医学范畴,三九时节, 阴气极盛, 顺应“天人相应”“因时制宜”的理论, 调养阴气, 使阴气、阴精充足, 蓄积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, 乘势而治之, 可疗阴虚之弊, 所谓“藏于精者, 春不病温”。
三九贴的优势特点
适应证广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, 并通过透皮吸收, 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, 作用较为直接, 其适应证广泛, “可与内治并行, 而能补内治之不及”, 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。
用药安全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, 无损伤脾胃之弊, 治上不犯下, 治下不犯上, 治中不犯上下,疗效确切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, 所用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, 且药方种类丰富,并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, 疗效显著。对老幼虚弱之体, 补泻难施之时, 或不肯服药之人, 不能服药之症, 尤为适宜。
三九贴的适应人群
偏颇体质:阳虚质,痰湿质,瘀血质,气虚质,特禀质等偏颇体质;
亚健康人群:因工作及生活压力等致乏力、失眠、体重下降,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、畏寒怕冷、四肢冰凉等;
慢性病人群:咳嗽,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,慢性胃肠炎,慢性关节炎、慢性腹泻等慢性病人群;妇科疾病,如月经不调、痛经等;肩周炎、颈椎病及腰腿痛等。
三九贴注意:
1.贴敷对象: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。
2.禁忌人群:2岁以下儿童及孕妇,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,贴敷局部有破损,疾病急性期等。
3.贴敷时间:一般成人4小时,儿童2小时,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,贴敷时间也可做适当调整。贴敷后,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灼热、瘙痒、疼痛等感觉,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。皮肤刺激反应强烈者可提前将药物取下。疗程一般为3-5年,其疗程与疗效成正比,建议三九贴与三伏贴相配合,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。
4.贴敷期间宜清淡饮食,忌烟酒,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腻、海鲜、羊肉等,注意防寒保暖。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江西艾慈